《清廉是一种心系人民的崇高情怀》华夏银行芜湖分行--阮后飞
发布日期:2021-02-22 浏览次数:1861
我生在一个农村家庭。小时候,我是爷爷和奶奶带大的,虽说是隔代亲,他们爱我,但从不溺爱。那时候,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听爷爷讲故事。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所以听到的最频繁的词汇就是保卫国家,听到的最多的教诲就是“小时候偷人针,长大偷人金”。奶奶每每语重心长的嘱咐我要珍惜每一粒粮食,希望我长大以后能有“一碗饭”吃,每次说到这,我总是要顶上一句,我说长大以后我不但有“一碗饭”,还有“十碗饭”、“二十碗饭”,我要让爷爷和奶奶都有很多饭吃,奶奶总是笑着不说话了。
长大以后,我渐渐明白“一碗饭”意义,真正体会用双手努力去获得每一碗饭的不易。由于工作原因,并不常回老家了,但是每次回去,我总是抽上2个小时安安静静的继续听着奶奶讲的关于“一碗饭”的故事,也只有我才能听得懂,这已经听了三十年不变的故事,故事虽没有变,但每一次听的感悟都在变。
这么多年过来了,如果问我清廉是什么?
清廉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忧国爱民的崇高品质。《石灰吟》的作者于谦从小刻苦学习,志向远大。相传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于是12岁的他深有感触地写下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不仅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一生的追求。
明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跋扈,肆无忌惮地揽权纳贿。文武百官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凡得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献白银千两者,方得热情款待。而每次于谦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金。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特产?”,于谦甩了甩衣袖,道:“只有清风”。并写下《入京》一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就是为官者两袖清风的典故。
清廉是一种虔诚的态度。宋代大儒周敦颐所作的《爱莲说》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就是一种洁身自好的处事态度。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也曾说过:“没有思想上的清白,也就不能够有全能的廉洁。”因此,廉洁就是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为欲望所动的操守和美德。
清廉是一种甘愿清贫的坚守。清朝第一清官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康熙赞誉其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在武昌任职的时候,有一次他的儿子从山西老家到湖北来看他。跟儿子久别重逢,于成龙当然非常高兴,但是他并没给儿子准备点好吃的,每顿饭照旧还是青菜豆腐。儿子要离开武昌回家的时候,于成龙穷得拿不出什么钱来,更别提给儿子准备路上的吃穿用度了。正赶上府衙的厨房腌了一只鸭子,于成龙便把鸭子切了一半,叫儿子带着路上吃。因此他便有了“半鸭知县”的绰号。在两江总督任上,他整日吃糙米,喝稀粥,食青菜,终年不知肉味,因此老百姓爱称他为“于青菜”。
清廉是一种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磅礴胸怀。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到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当知青。7年间,他始终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一起劳动,不管是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险活他都干过。他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脱胎换骨为群众眼里的能吃苦耐劳的好后生。正是这段艰苦的知青生活和磨难造就了青年习近平心系人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情结和胸怀。
2019年3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意大利众议长菲科问习近平,当选中国国家主席时是什么心情。他回答,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