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最新发布 / NEWS

《​利惹名牵,南柯一梦;冰心一片,宁静致远》 中国银行公园大道支行--尚晨夕

发布日期:2020-11-09 浏览次数:2217

       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面对疫情时期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金融业的繁荣发展不仅在于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推进金融机构改革,防范金融风险,更有赖于每个金融人勠力同心,保持金融队伍纯洁性。

       清廉也谓“廉洁”,有清白刚正之意。“清廉”文化一直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中,从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在用生命和行动践行着“清廉”。东晋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但他却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正是他的守正不阿才让他脱离了樊笼的桎梏,坚守自我获得自由。北宋周敦颐虽为理学大家,各地为官,但他生活俭朴,“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便是他的人生信条。革命家方志敏愤然回应敌人高官厚禄的诱惑:“朝三暮四,没有气节的人,我是不能做的……我不爱爵位!也不爱金钱。”他在狱中写下《清贫》,用鲜血书写了共产党人的担当和信仰。扶贫干部黄文秀在硕士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百色,带领当地村民脱贫扶志。她对自己不讲究吃穿,对贫困户却可以倾囊相助,而这样一位克己奉公的年轻人却因车祸将生命定格在她30岁的扶贫路上。

       金融从业者面对的诱惑直观且赤裸,内控案防在结果导向上予以约束,但“人”更需要提高自身修养,自觉抵制诱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人们带来了更多便利的同时也让这个世界更加物欲横流,加之攀比和从众等不良消费心理的肆虐,一些金融从业者的思想开始出现滑坡,欲壑难填。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提到,“前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但幸福不会从天降”,“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只要坚持,梦想总会实现的”。踏实地做人、勤勉地工作,才会换来应有的报酬。部分岗位负责人的职业发展不符合内心的预期,他能想到的不是更加努力更多找到职业发展的瓶颈与突破口,而是感喟命运不公,企图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不应得的收入。即使金钱在短时间内进入了他的口袋,但他惶惶不可终日,用越来越多的谎言弥补失足的缺陷,金融贪腐终将会被暴露在朗朗乾坤之下,对个人、对家庭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

       从选择成为金融从业者开始,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从业理念和道德标准,即“诚信”、“担当”、“清廉”。诚信是立身之本,“言而有信”不仅是社会生存的基本法则,更是金融机构对每一位客户的庄重承诺,失信不仅意味着违背契约精神,更代表失去了客户的信任;担当即责任感,将“依法合规”精神渗透到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对个人负责,自觉接受监督,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清廉”则是一种“坚守”,我们见到了低道德标准的不堪,才更要用高道德标准严格自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国紧急调动全国医护资源集中至武汉,最美逆行者们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安全,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他们是为了追逐名利奔赴最危险的一线吗?很显然不是。这是因为他们始终铭记从业时许下的铮铮誓言,是他们坚守着那份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如果我们每一个金融从业者都能保持赤诚热忱的初心,清正廉洁的金融文化必将蔚然成风。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清廉金融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日之功,更不能一蹴而就。“清廉”也并非党员干部需要恪守的品格,“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基层工作者同样是清廉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狗苟蝇营,狐媚猿攀,从根本上来说是知识的匮乏导致精神的贫瘠。一个优秀的员工必然秉持“终生学习”的态度和理念,学习源于工作更高于工作。工作中获取的理论与技能知识让我们自信充实,而工作之外的知识汲取则对我们个人修养的提高大有裨益。Stay Hungry(保持饥饿)即保持对知识的渴求,灵魂的充实才能让我们不为现实所累,以自由之态实现自我目标与社会价值。

        “清廉”是我们金融从业者的终生使命。历史的长河里,有多少人追名逐利最终不过一场空欢喜,又有多少人清正廉洁,名字被镌刻在光荣的丰碑之上,千古流芳。清廉很小,因为它考验着每个人最阴暗的人格面和最低的底线;清廉很大,因为它需要集体的力量,从每一位领导干部到每一位基层员工,都要时刻牢记使命,将“清廉”内化于心,外化于心。“财贿不以动其心, 爵禄不以移其志”,愿每一位金融从业者都能动心忍性,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两袖清风,必将问心无愧,闪闪发光。